Skip to content

个人数据存储方案

前言

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会产生非常多的数字数据如: 文档,照片,视频,各种项目工程文件等。

得益于计算机的强大能力与硬盘的不断升级,我们现在可以轻松的储存并访问这些数据。

记得小时候稻谷收割回来,我们需要把稻谷晒干,用手摇吹风机将一些枯草枝叶等杂物分离出来,再将稻谷倒入谷仓封存起来。期间需要防备老鼠等生物的入侵,以满足接下来一年的粮食供应。

如果是生姜挖回来,我们也会在后院的土墙中间挖一个坑洞,将生姜放进去保存,这样生姜可以吃很久。

商业化的今天,我们已经很少有这些实物需要储藏保管了。之前是每个个体都需要自建粮仓,自己防护。现在这些物品都由第三方统一管理,这样可以构建更规范,安全,利用率高的粮仓。作为个体,我们按需购买即可。

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数字化生活的数字资产,我们只要维护好这些资产,就足以在社会安身立命。

对程序员来说可能是一份项目代码

对设计师来说可能是一些设计稿件

对音乐人来说可能是一些音频文件

无论如何,再也不用偌大的物理空间,只需一块小小的硬盘,甚至是一个云存储的账号,就可以保管这些数据。

不过依然需要经历 分类去杂存储防护让我们的数据更安全合理的保管起来。

本篇文章我将阐述我是如何保管个人数字资产。没有高级牛逼的手段,都是一些触手可得的方案

断舍离

在讨论如何管理数据之前,我更愿意讨论如何沉淀数据,把真正需要,有用的数据沉淀下来,才是高效存储的关键。

你们也许也见识过一些长辈,虽然房子很大,但是永远没有一个宽敞干净的地方落脚。空间里堆满杂物,问就是这些都有用,或者未来可能有用,不能丢。

而回到现代年轻人就是可能一个姿势的图片在相册中可能保留了 10 几张,问就是表情略有不同!或者这个也好看,那个也好看,不能删!

对我个人来说,不仅同一个姿势,甚至是同一个场景,我都不愿意保留略显重复的照片,我基本都会删除到只剩下一张。

所以我的数据管理哲学就是先学会「断舍离」,将不重要的数据果断的删除,从一堆庞杂的数据中择取一些精华进行保留。

各种数据

我的数字资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:

文字信息

是文字而非文章,也就是只是用文字记录的简短的信息。

比如家人的身份证号码、一些银行卡的开户行卡号、待办事项等。

这些数据我都用苹果自带的「备忘录」记录保存,因为它足够简单,而且通过 iCloud 可以在我的各个设备中无缝同步。

文章数据

平时我会在掘金少数派 发布一些文章。根据平台的不同定位,发布的内容也有不同。最终统一收纳的地方就是我的个人博客站。第三方平台可以让我的文字被更多的人看到,而我的博客站能让我有踏实的数据掌控感。

照片数据

因为一直都是使用 iPhone 且未来也大概不会更换平台,所以照片就直接用 iCloud 来存储与同步。

视频数据

对于非视频创作者,其实我的照片和视频是属于同一数据类。

代码数据

我所有的代码都是托管在 Github ,包括我的个人博客也是托管在 Github 并且使用了免费的 GitPage 来发布。

书签

互联网从业者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数据就是书签,这个就直接交给浏览器自带的同步功能来存储了,各个网站的密码也是,我都是交给谷歌浏览器。所以对于网上冲浪这件事,我只需要记得谷歌账号就行。

文档类

一些重要证件的 PDF 扫描文件、个人简历、一些密钥等零散的小文件统一都放 iCloud 保存。

自定义短语

对于需要频繁输入且准确性要求非常高的数据,我会将其录入到 「自定义短语」 中。

比如我的收货地址、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等。哪怕你都熟记在心,但是你不能保证每次都输入正确。

而将他们录入到「自定义短语」中就可以输入几个关键字就自动联想出来。结合 iCloud 的同步功能,我可以在所有苹果设备中享受这种便利。

iCloud

由于电脑和手机都是使用苹果的产品,所以顺理成章的我的数据同步方案最优选就是 iCloud 。

iCloud 有个很好的功能叫「优化 iPhone 存储空间」,它可以让较小的图片资源存在于手机,不影响我们浏览,当我们聚焦到某个照片时,它会从 iCloud 拉取原图。

我对这个功能有个小的优化建议,就是最好可以「按需」进行优化,比如最近 3 个月的照片是原图在本地,超过 3 个月的才是缩略图在本地。

因为从使用情况来看,我们会频繁翻阅的都是近期的照片。这样就是体验和容量都达到了最优解。

这样极大的释放了设备的本地空间,导致我的 128 GB 的手机用了 4 年了,依然有宽裕的存储空间。

所以我一直不建议花大价钱买大容量的 iPhone,我开通的是 21 元每月的 iCloud 套餐。有 200GB 的共享空间,足够我存放数据了。

21 * 12 = 252 元每年

按照 3 年一个换机周期来算,花在存储的钱是 756 元。 而这个 765 元得到是可共享的 200GB 的空间。 而在 iPhone 的定价规则里,你想增加 200GB 成本应该是大于 756 元的。

而且购买大容量的设备是一个不可逆的行为,比如你这次买的是 256GB 的手机,那么下次你只能买大于等于 256GB 的手机。

关于安全性

将数据放云上是最安全的,且 iCloud 和 GitHub 都是世界级大公司背书,我没有理由多此一举的去质疑可靠性。

至于 NAS 玩家经常提的隐私性安全,我个人完全不担心,我的所有数据都是个人生活类,不涉及任何社会阴暗面的东西。

不怕所谓的审查也不担心泄漏。(何况我对苹果和微软有职业底线的信任感)

结尾

以上就是本人对于数字资产管理的一点经验,没有复杂的操作成本,没有先进的高级概念,一切都是触手可及的。

数据整理本来就应该是一件简单又轻松的事情,我也很享受当下这种设备在手,只要有网,所有数据都触手可及的便捷性。